欢迎访问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中国普法网 > 律师入门 >

劳动争议类案件的疑难速递

www.6v3c.com 2025-03-10 劳动纠纷

现将司法实践与新法规定相结合,对新法推行后可能遇见的疑难问题进行大全,并提出大家的针对性建议及对策。

1、疑难问题

1、工龄计算方法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可签订无固按期限劳动合同。其中对于10年工龄的计算方法未能进一步加以明确,致使实践中产生两种理解:第一种建议觉得,因为法不溯及既往,10年工龄的起算点应从2008年1月1日起重新计算,之前的工龄不应计算在内;第二种建议觉得,只须新法推行前后工龄是连续的,就应该全部计算在内,不可从2008年1月1日起重新计算。

2、“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需要进一步明确。为预防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反复试用,损害劳动者权益,《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但该法条在表述上过于机械、绝对,在实践中可能致使如此的问题:劳动者从一单位辞职数年后第三被招用,他所就职的部门与职位可能和原来不同,假如仅从字面理解该规定,则用人单位不可再约定试用期,其所产生的后果是用人单位在招用辞职职员时或许会存在不少顾虑,而一旦约定试用期,劳动者也大概依据本条提出异议,引发新的纠纷。

3、提前解约违约金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对于违约金的适用情形,新法、旧法之间存有冲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的仅限于两种特定情形:其一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成本而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其二是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除此以外不能约定违约金。而之前的《上海劳动合同条例》规定可约定违约金的情形多于《劳动合同法》,即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供特殊福利待遇时也可约定违反服务期的违约金。由此产生的问题是:新法推行以前所签之合同依据《上海劳动合同条例》约定的提前解约违约金是不是有效,依据特殊福利待遇和单位约定服务期的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是不是仍需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在实践中存有歧义。

4、劳动合同终止的情形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终止的几种情形,其中一种情形是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假如因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未达到可以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条件或者因为各种缘由尚未办妥养老金申领手续时,是不是意味着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不可以终止。另一种终止情形是用人单位被吊销营业执照等。被吊销执照后,用人单位丧失的是经营资格,此后还会涉及到企业的债权债务处置等清算事情,在清算期间依旧会有一部分劳动者承担清算工作,此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系何种关系,是不是是《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用人单位应否承担《劳动合同法》上的义务,都是实践中存在困惑的问题。

5、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第一年中的权利义务需要进一步明确。为杜绝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现象发生,《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规定了惩罚性后果,即自用工之日起第2个月开始支付二倍薪资,自第13个月起视为签订了无固按期限劳动合同。然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第1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不是是事实劳动关系,该期间用人单位能否在履行了提前三十天公告义务或额外支付一个月薪资后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若是劳动者拒不签订书面合同,用人单位可否依据该事实解除劳动关系等,《劳动合同法》对此均未作明确规定。

6、集体合同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的效力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规定:集体合同订立后,应当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自收到劳动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从法条的字面理解,报送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应是集体合同生效之要件,但假如集体合同未履行报送手续,该合同是不是生效,是不是可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是实践中比较困惑的问题。

7、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后的诉讼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合同法》第六十五条对用工单位可以解除用工关系及劳务派遣单位可解除劳动关系的情形作了具体规定:“被派遣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情形的,用工单位可以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根据本法有关规定,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然而实践中或许会遇见以下状况:用工单位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将劳动者退回劳务派遣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不是需对用工单位解除用工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察还是可以直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如审察后觉得用工单位退回不当的,能否需要用工单位恢复用工关系;若协商不成,进入诉讼途径,则诉讼主体怎么样确定,劳务派遣单位能否作为权利人直接向用人单位倡导权利,是不是是劳动争议案件等。

8、申请仲裁时效从60天调整为1年的衔接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而《劳动法》对此规定为60日。两种规定的不同或许会产生以下现象,即目前申请仲裁因超越60天而未得到支持的劳动者,假如在2008年5月1日将来申请仲裁的,会由于在时效一年以内而得到支持。基于同一事实,假如仅仅由于申请仲裁的时间节点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法律后果,容易使当事人对法律的公信力提出质疑,最后导致实质上的不公平。因此,怎么样处置两部法律之间对时效不同规定的衔接问题是实践中马上面对和亟需解决的。

2、建议及对策

1、10年工龄认定。考虑到原来的《劳动法》对签订无固按期限劳动合同规定的条件同样是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从新、旧法的连贯性而言,建议工龄可追溯到2008年1月1日之前。

2、试用期约定一次的理解。应从设立试用期规范的目的进行考量,并结合立法本意,由有关部门作出讲解。建议对不同工作性质的不同职位作不同对待,不可以“一刀切”,对同一劳动者在同一单位的不同职位的再就业可第三约定试用期,但最长期限可比初次略短一些。

文书推荐:浅易劳动合同书通用版劳动用工合同范文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范文劳动协议书范文

Tags: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城市
安徽 北京 北海 长春 长沙 成都 大连 东莞 大理 福建 福州 广东 广西 贵州 贵阳 广州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海南 合肥 杭州 吉林 江苏 江西 昆明律师 辽宁 兰州 宁夏 南京 南宁 青海 上海 山西 山东 四川 陕西 沈阳 苏州 深圳 天津 唐山 无锡 威海 武汉 厦门 西安 云南